野外灭绝是一种保护状态。当一个物种或其亚种,其已知的个体只生活在圈养环境中,或者其种群需要在野外放生后才能回到其历史所在地时,就会被归为这种保护状态。
评估专家组组长、西北大学教授李保国介绍,研究人员对白足长臂猿已知分布区域和适宜栖息地进行了系统调查。野外没有发现活着的种群,也没有监测到断气的鸣叫。至少10年没有人听到它在野外的鸣叫。研究人员还系统调查了北白颊长臂猿的已知分布区域和适宜栖息地。在野外没有发现活着的种群,也没有监测到它的鸣叫。至少15年没有人听到它在野外的鸣叫。
在过去的三代(45年内),由于栖息地森林、狩猎、宠物贸易等的迅速丧失。,白眉长臂猿的数量减少了50%以上。白长臂猿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半常绿阔叶林、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中,常活动于未受干扰的原生林的上层林冠,以及次生林和择伐林中。分布在中国云南的白足长臂猿栖息地海拔1900-2000米,明显高于东南亚其他地区。白长臂猿的栖息地在历史上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毁林开荒大面积破坏,森林基本被玉米地取代。大部分现存森林在20世纪70年代废弃后逐渐恢复。

白颊长臂猿分布在中国云南西南部、老挝北部和越南西北部。在中国,它们曾分布在云南南部、澜沧江以东的勐腊、江城、绿春三县的部分地区。据报道,上世纪50年代末,在勐腊县甚至能听到长臂猿的声音,但这种情况在70年代已不复存在。2011年,研究人员再次调查了勐腊三只长臂猿的分布点,得出结论:北方白颊长臂猿在中国已经灭绝或者至少是生态灭绝。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西双版纳北白颊长臂猿的现状,2017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根据北白颊长臂猿分布的卫星影像(植被图)和相关文献,选择了258个村落作为调查点,连续三天对每个听音点进行了测试,但既没有听到北白颊长臂猿的鸣叫,也没有听到北白颊长臂猿分布的有效信息。
李保国说,世界各地的灵长类动物正面临着严重的灭绝危机。60%以上的动物被列为濒危、濒危或极濒危物种,75%的物种数量在下降。中国现有的28种灵长类动物中,80%受到威胁,15-18种的种群规模不足3000只。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灵长类动物都生活在分散的景观中,它们的栖息地分布处于“孤岛”状态,严重限制了物种间交流或基因交流的机会。
“人类活动是生物多样性空前丧失的根本原因,这也使得灵长类动物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李保国介绍,这一系列灭绝危机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等。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根源。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和自然资源消耗的迅速增长、农业的扩张、过度使用和保护生物资源的利益分配不平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足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
李保国建议,开展灵长类专项调查,为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加强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确保野生动物迁徙栖息地通道和栖息地完整性;加强跨境保护,促进区域合作,打击非法边境贸易,建立科学调查研究数据共享平台;加强灵长类基础生物学研究,深入开展灵长类物种的行为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殖生态学、社会行为、遗传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开展生态旅游的科学评价,建立科学的生态旅游评价体系;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野生动物的新格局。
该报告由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分会和西北大学灵长类研究学者共同完成。